目前,南陽市正在進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,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更應該做文明的表率。近日,有市民反映,中心城區部分灑水車司機不注重工作細節,把服務民生的事辦成了擾民的事。
這位市民反映,7月10日早上8點左右,他在獨山大道與新華路交叉口等紅燈,當時還有十幾個市民也在非機動車道等候。此時一輛灑水車自北向南開過來,準備從獨山大道右轉駛進新華路。右轉車道緊挨著非機動車道,然而灑水車從此經過時并沒有關閉水龍頭,正在非機動車道上等紅燈的一群路人躲避不及,被噴了一身水。
7月13日下午5點左右,在七一路與文化路交叉口觀察發現,從路口經過的高炮式灑水車并沒有關閉高炮噴霧,霧狀水滴“殺傷力”比較大,路口行人都被噴了一身水。
“灑水車作業能不能人性化點?”有市民針對此現象提出建議,“比如,途經路口、公交站點或者其他一些人員密集區域時,把水關小點兒,或者調整一下灑水時間,盡量避開交通高峰?!贝蠹叶枷M?,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要講究方法,更細致些,把好事真正辦好。
如今,在有些城市,一些灑水車噴灑的水柱雖然不高,但噴灑區域覆蓋多個車道,行人避讓不及,鞋子就會被弄臟;摩托車、小汽車為避開水流,或加速超車,或突然變道行駛,引發交通風險……如此灑水,不僅影響了群眾正常出行,還容易引發糾紛、影響交通安全。
灑水車灑水能夠保持路面清潔,改善空氣質量,工作人員也很辛苦。但在作業過程中,應避開早晚交通高峰時間,或者根據天氣、溫度情況合理作業,最大程度減少對行人出行和其他車輛行駛的影響。此外,為了避免噪音擾民,灑水車在晚上和中午作業時應該關閉或調小音樂。
個別地方因灑水車作業不時引發糾紛或事故,主要是城市管理者陷入了認識誤區。治理環境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環境,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,確保民眾的身體健康。僅靠道路灑水不可能從根本上治霾,操作不當反而破壞正常交通秩序,路面整天搞得濕漉漉,特別是冬季容易結冰,給市民出行安全帶來隱患,這與治霾真正的本意相悖。各地要想真正治霾,不能簡單地通過灑水來實現,應該拿出更多可從根本上治理大氣污染的辦法。
總之,灑水要灑得合適,治霾要治根。這樣才能讓環境更好,讓群眾更滿意。